2022年对于氢能源来说是持续迈进的一年。
氢能源项目因为大型能源企业 、光伏巨头的加入引来了新变局,导致电解水制氢装备竞争尤为激烈,面对这样的局势,国产材料及设备紧跟脚步意图分一杯羹;随着气态储氢市场容量及产能扩大,液氢、管道输氢等加快了产业化步伐;加氢站建设及氢能装备市场机遇凸显,挑战也不小;相关标准缺失天、技术瓶颈等问题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很多待解难题。六大方面解析:新能源-氢能2022发展。
一、政策大力支持
新能源氢能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随着“双碳”目标下,氢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氢能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是,受中长期规划出台影响,各地区氢能产业政策集中井喷,相关数量远超去年同期。其中既有示范城市群地区,也有非示范城市群地区。各地发展氢能产业的积极性高涨,且整体上在发展目标、技术方向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
据统计,今年国家部委共计发布50余条氢能相关政策,地方共发布300多条氢能相关政策。氢能产业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节点。可以预判,随着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影响面持续扩大及各级政策的落地,氢能产业壮大指日可待。
二、制氢大干快上
今年国内制氢项目投资大幅增加,根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GG)不完全统计,2022年1-11月国内共投资制氢项目73个,为2021年全年的3倍;氢气产能达161万吨/年,较去年翻倍。其中电解水制氢项目的数量占比接近60%,大部分采用碱性电解槽的制氢法。
随着氢气项目投资数量增加,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竞争激烈,推动技术大幅提升。2019年国内的水制氢企业不超过10家,截至今年10月,国内共有30余家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商,在数量上快速增加。
从电解水制氢设备单槽产能来看,2022年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单槽最大产能达260Nm?/h;碱性电解槽2000Nm?/h产品开始推出,1000 Nm?/h的产品已经非常成熟
短期内的氢源向颗也已有了创新解决方案:广东省逐渐放开了非化工园区的制氢限制,使制氢,加氧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国内的山东,。上海临港、唐山,武汉等地区也开始出台政策支持非化工园区制氢。
三、储运商业化提速
今年以来,氢气储运环节的气态氢储运加快发展,液氢储运、输氢管道等产业化进程有所加快。
气气储运方面,国内企业30MPa氢气管束集中箱实现销售及商业化运输,上游多家企业推出32/35MPa氢气充装压缩机,推动了中短距离气氢向30MPa或者50MPa等更高运输效率迈进;今年液氢投资项目投资较多,从去年3个项目增长到今年的9个,国内在建产能>4万吨/年,部分企业已提出明年有望将液氢应用国内商业化;输氢管道方面,2022年以来国内规划和在建的输氢管道明显增多
四、加氢站数量增长,但盈利难题待解
气站方面:2021年建成加气站207座,2022年预计超过300座,乐观估计会达到320座,其中为降低气气到站成本,2022预计制气加氢一体站占当年建成站的10%,总投资及运营成本也在持续下降,2022年国内建成的综合能源站占比将提升到65%左右,以中石化为推进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奥会结束后,加氢站的建设放缓,并目多数加氢站的经营业绩普遍不理想;按单站设备投资800万计,全年整体设备规模约9亿元,规模偏小,并且加氢站要有盈利的预期,才有可持续性。
五、标准建设因势而动
随着国内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制定产业链相关标准的呼声不断。氢能标准体系包括氢能基础和管理、液氢、氢质量、氢安全、氢工程建设、氢制备与提纯、氢储运与加注、氢能应用及氢设施设备相关检测等,现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还不能满足氢能产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实际需求,在加氢站建设、氢储运、能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空白。标准缺失问题已经引发顶层设计的重视,今年以来,国家发布的氢能产业政策中,已有7次涉及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旨在规范氢能技术、工艺、材料的标准化,引导氢能行业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六、企业机遇与挑战并行
氢能发展在制取、储存及运输环节的瓶颈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进展,吸引了更多企业入局,导致企业间在供应能力、生产效率,加工能力及产品性能方面的竞争升级。此外,随着产品向更高功率、高压力),更大(大标方、大排量)的方向发展,由此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技术挑战,资金需求和应收款,以及更大的出货压力和回款压力。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新能源产品欢迎来到“新能源大世界”。